清军游戏大清帝国策略 大清帝国网游
一、清军紫竹林之战始末:大清帝国最后的血性
1、紫竹林,大清帝国的最后战役,最后的血性。
2、 1900年,几乎已经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抽干了的大清帝国又一次迎来了洋人的刺刀。八国联军的军靴再一次踏上大沽的时候,40年前的英法联军点起的圆明园之火还在烧着。
3、在紫竹林,前仆后继的义和团和清军让绕了大半个地球的联军士兵再一次领略了中国人的勇壮。这是这场战争中为数不多的曾让他们感到过绝望的时刻。紫竹林外,大清打光了她最后的精锐,也打出了最后的血性。相对于1900年7月一夜间崩溃的北京城防,它更像是这个帝国的最后战役。
4、被打得千疮百孔的紫竹林见证了这个古老帝国黄昏前最后的余晖,大清最后的 12年则陷入最终的黑暗。
5、从禅院到租界,再从码头到兵营, 200多年间紫竹林历尽沧桑变换。经考证,最早的紫竹林庙始建于 1662年,具体的位置就在今天的承德道原天津市图书馆附近。紫竹林庙里供奉的是观世音,共有正殿三间,两厢有配殿,院内植有竹林。紫竹林也因此而得名。嘉庆时期天津诗人梅成栋曾赋诗:“高柳绿围村,村烟接水痕;板桥通古寺,花圃背衡门。”这是有关紫竹林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6、紫竹林北临海河,南临海大道,邻近马家口,地处水路要冲、通衢要道,在天津具有等于重要的战略位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天津被迫开为通商口岸,英美法三国首先将位于城南的紫竹林村沿河一带划为租界地,人称“紫竹林租界”。
7、此后,紫竹林被划入法租界,紫竹林也就成为法租界的代名词。法租界当局在此大兴土木,筑路建房,设立领事,控制海关,开设洋行,建立学校和医院,现在的张自忠路至营口道一段的大沽北路当时就称为“紫竹林路”。在 19世纪末的天津,紫竹林路一带商贾云集,是天津有名的商业街其中一个。为了更好地控制紫竹林地区,英法两国还先后在紫竹林沿河一带修建了“紫竹林码头”(即后来的大同道渡口)。法租界当局还在赤峰道北端建立了一座兵营(今港务局职工宿舍),大众称之为“紫竹林兵营”,法国人在此曾屯驻重兵。
二、大清帝国有专门的“俄罗斯禁卫军”,清军中为何会出现俄罗斯人
1、晚清湖南淮河团联兴起之前,清朝的民族军事力量主要是八旗和绿营。清初,八旗可视为野战精英,主要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2、有壹个冷冰冰的姿势,很少有人了解八旗里有俄国组织,也就是说,清军主力正规军中有俄罗斯人!
3、很有趣。这些俄罗斯人从何处来?
4、熟悉历史的人大概可以猜到,17世纪,俄国哥萨克远征队扩张到中国东北边疆,和清军发生了冲突。这是清朝和俄罗斯人的主要交汇处。俄罗斯人在清军中的出现一定和此有关。
5、是的,俄国组织的八旗军主要是雅克萨战争中的俄国俘虏,也有一些俄罗斯人以前叛逃过。
6、据史料记载,雅克战争后,一些俄罗斯人愿意投降。1685年,康熙皇帝派50个哥萨克随军返回北京。他们被编入八旗镶嵌黄旗,驻扎在北京东直门。为了展示怀柔,康熙还允许他们将北京胡家院胡同的关帝庙改为东正教,这就是今天俄罗斯大使馆所在的地方。
7、这些人被允许嫁给死刑犯的遗孀,因此他们世代生活在中国。虽然他们逐渐成为中国人,但他们仍然相信东正教。从1713年起,俄罗斯东正教会派一支北京东正教使团到北京。到19世纪末,估计有1000个阿尔巴津人居住在北京。
8、这些人的后代还健在,但他们几乎完全是汉族,身份证上通常标有汉族或满族。
9、1956年,苏联大使馆出资在北京真武寺为搬出北方使馆的阿尔巴津后裔修建了一座集体住宅。
10、当时,由于俄罗斯人有一定的规模,八旗中有壹个独特的俄军编制——一名助理领导人,其全名是满洲都通第四、十七任助理领导人,俗称俄罗斯助理领袖。
11、据《八旗通志·七分志3》记载,康熙二十三年,第四任首领和第十七任副首领由来自内布楚的三十一名奥罗人组成,其中一半由顺治五年回俄的俄罗斯人乌兰盖里组成,而欧罗丝范又在康熙七年归来,成了半副首领,即乌兰日里。第二次之后,70名俄罗斯人被带走,因此他们被编入首席助理领导人。
12、可以看出,据史料记载,当时清军中的俄罗斯人达到100多人。他们从属于清朝以后,基本上没有做啥子生意。相反,他们在北京过着悠闲的生活。